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作品搜索
新闻详情

【圆桌讨论】以青年之力续写长城千年史诗——2025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青年论坛纪实

浏览数:1
文章附图


图片

图1 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青年论坛2025)活动现场(活动主办方提供)

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回信满一年之际,延庆区文物局在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脚下组织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青年论坛2025活动以论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在长城考古、长城研究、长城保护、长城摄影、长城旅游等领域深耕的青年学者,以及长期在一线开展长城执法普法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大家在此对话交流,以多学科交叉视角为长城保护注入新时代的创新动能。

图片

图2 活动讨论分享环节

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汤羽扬工作室、业祖润工作室、蔡超工作室的青年学者们参加了论坛。他们中的很多人,像熊炜老师、蔡超老师、王莹老师、李鹏老师、张燕林老师等常年都在从事北京长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图片
图3 活动后全体成员合影

袁琳溪代表北建大设计院分享了她与石峡长城结缘的故事。她表示,在多年对延庆区长城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她深刻体悟到在地居民参与长城保护的关键作用。

图片
图4 袁琳溪分享环节

“2019年我负责编制居庸路组团规划的时候第一次来石峡村,没想到一经多年我竟亲眼见证了石峡村从一个长城脚下普通民俗村逐渐成长为一处集文化展示、研学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长城文化主题村落,让这片区域的长城从‘沉睡的历史遗迹’逐渐焕发新的生命。”

当时来到石峡村,走访了不少当地干部和老百姓,听说了村里梅景田老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绕着村周边的古长城义务巡查的事迹,他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祖先的遗产,这样的事迹令我们颇为敬佩,而当时北京长城保护员体系尚未建立,当地村民自发组成守护长城小队,有人风雨无阻地清理步道垃圾,有人满怀热忱地为游客讲述长城故事,我想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家乡文化最真挚的热爱。这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觉,以及代代相传的守护精神,让我看到了长城保护生生不息的希望。

以前我一直觉得长城保护与研究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但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长城保护不全部是政府的工作,仅靠政府也无法实现这样巨大规模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更多人能够成为长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意外得知当时的石峡村想要打造长城文化第一村的计划,刚好与我们的规划目标不谋而合,我们从专业的角度与当地村干部、民宿经营者等进行了一番探讨,在整合资源、突出长城主题展示、策划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我们的一些理念和专业建议,在规划编制中我们也对一些空间提升提出了设计思路,欣喜的是这些年我们看到当时的很多建议都已落地生根。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这个区域努力协调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面对更大范围的长城参观游览开放需求,公众对长城文化展示阐释更高的文化体验需求,以及长城开放与周边村庄的协同发展关系等方面,我们更加需要不断的探索、学习与突破。而通过以前的这些实践证明,当专业保护与民间力量同频共振,长城便不再是沉默的历史遗迹,而是一条流动着文化血脉的纽带,将各方力量汇聚,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作为此次论坛的参与者,能够与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及一线工作者共聚长城脚下,深感荣幸又备受鼓舞。今天的对话不仅让我对长城保护的多维度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见证了专业智慧与民间力量交织迸发的无限可能,也让我真切体会到——长城的生命力,既源于砖石的厚重,更在于人心的凝聚。

此次活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既碰撞出保护理念的创新火花,也让我更加坚信:唯有汇聚政府、专家、公众的合力,才能让长城文化在当代真正“活起来”。未来,期待更多这样的平台涌现,让青年一代的思考与实践融入长城保护的长卷中,也愿我们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之志续写千年史诗。今日之收获,必将成为明日行动的力量——愿与同道者并肩,让长城的故事,永远生动,永远年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北京长城的保护利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希望以此次青年论坛为契机,携手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支撑、民众参与”的保护新格局,让长城文化不仅留在史书里、展现在镜头前,更能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长城这条“东方巨龙”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